□ 胡锦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容有效融入教学,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系统讲述新时代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成就、“三重”逻辑和面临的挑战,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实践有效性、理论科学性、精神崇高性等方面的内容支撑,既能增强学生理论素养又能厚植家国情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以科技创新成就激发青春力量
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6G通信、DeepSeek智算、“神舟”探宇、“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鲜活例证,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可运用虚拟仿真等前沿技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前沿科技魅力,体悟家国情怀与民族复兴使命。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可借助AR/VR技术构建航天发射指挥中心实景,助力学生实现从见证科技成果到认同精神价值的思想升华。
展开剩余72%构建全面立体的叙事体系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纵向对比展现科技发展加速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如今在量子计算、6G通信等前沿领域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横向对比凸显制度优越性,对比同起点国家科技发展轨迹,展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多维度引入案例,如C919带动形成万亿级航空产业集群、北斗导航系统催生七大新兴产业等,充分展现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彰显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更是改善民生福祉、推动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激发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三重逻辑”提升学生政治素养
阐明历史逻辑,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紧密相连。从科技领域集中攻关到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技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思政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新中国科技史专题研讨,采用文献研读与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演进,帮助学生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必然性。
解析理论逻辑,关键在于构建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学理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思政课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政课教师应从理论高度深刻解读推动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理论根基,通过理论溯源、案例研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理论依据,提升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悟我国科技创新道路的科学性与必然性。
阐释制度逻辑,重在揭示中国科技创新的独特密码。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尤其是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效能,思政课教师必须讲明顶层设计与战略引领,突出国家战略意志、市场创新活力与人民共同福祉的深度融合。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典型案例,如剖析新型举国体制在芯片攻关中的制度优势,研讨“揭榜挂帅”机制对科研创新活力的激发作用,论述科技创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深化学生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应对挑战砥砺“强国有我”担当
在全球科技竞争赛道上,我国一些领域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但也面临重点领域技术“脱钩”、关键设备禁运等外部挑战。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挑战、激发使命担当、凝聚民族复兴奋斗力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政课教学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以“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为切入点,帮助学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深意。在课程设计方面重点突出底线思维与创新自信的统一,剖析重点领域技术“脱钩”背景下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深层逻辑。一方面,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体会突破技术封锁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借助屠呦呦团队、北斗科研团队等矢志创新、锐意攻关的榜样故事,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局。
挑战往往孕育机遇。从华为海思芯片自主突破,到中国空间站机械臂达到毫米级精度,思政课应将这些鲜活案例转化为育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探索科技“无人区”不仅是突破技术瓶颈的需要,更是青年一代践行使命担当的时代课题。通过举办“未来科学家论坛”等活动,鼓励学生在脑科学、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大胆创新,将精密制造技术与工匠精神贯通,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财富牛配资-惠州股票配资-配资网导航-股票配资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