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古文观止第一卷第十七篇《烛之武退秦师》左传·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
《郑伯克段于鄢》曾介绍过郑国,当时的郑国是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的诸侯国,郑庄公号称春秋小霸,是周围诸侯国中的老大。等郑庄公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打来打去,郑国国力一落千丈,沦为齐国、楚国的小弟。等到《烛之武退秦师》时,郑国已经非常弱了,而且它还得罪了当时的老大——晋文公重耳。
1. 郑国朝齐暮楚,夹缝生存
这又得从一位美女说起,她就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息妫(guī)。息妫是陈国国君陈庄公之女,因嫁给息国国君,故称息妫。
息妫出嫁时路过蔡国,当时息妫的姐姐嫁给了蔡国国君蔡哀侯,蔡哀侯见色起意纠缠戏弄息妫。息侯大怒,决定报复蔡哀侯,于是派人对楚国国君楚文王说:“请您假装进攻我国,我向蔡国求援,蔡哀侯一定会派军队来,您到时再乘机攻击蔡国,蔡国就成了您的囊中之物。”楚文王听从息侯的计策。同年九月,楚军在莘地(今河南汝南县境)击败蔡军,俘虏蔡哀侯。
公元前680年,蔡哀侯因被息侯设计陷害,在莘地战败被俘,心怀怨恨,便决定报复息侯。他在楚文王面前极力称赞息夫人的绝世容颜,楚文王心动,便想得到息夫人,于是以巡游为名来到息国。息侯款待楚文王,楚文王见息夫人果然容貌极美。次日,楚文王设宴招待息侯,乘机以武力俘虏息侯,灭亡息国,并让息侯担任守卫城门的士兵。
危难时刻,息夫人以一己之身换取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为楚文王生下两个儿子:楚堵敖和楚成王。
公元前677年,楚文王去世,息夫人的长子楚堵敖继位。
公元前672年,楚堵敖想杀死弟弟楚成王。楚成王逃到随国,然后联合随国将楚堵敖杀死,自立为君。
楚成王刚一即位,郑国也换了国君,他就是郑国在位时间最长的郑文公。
楚成王年幼,军国大权落入楚文王的弟弟令尹子元手中。
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
——《左传》
结果子元也贪恋息妫的美貌,想要引诱息妫。子元想着息妫寡居多年,便在息妫寝宫旁造了一个馆舍,派了一些青年男女住在屋内夜夜笙歌,演奏一些靡靡之音,并在那里跳起万舞。万舞是由宫廷中的男性乐师表演,手持武器、缰绳等道具,跳出如猛虎般刚健勇武的动作,子元妄图以此勾动息妫心中之火。结果息妫不为所动,流着泪说:“先君(楚文王)表演这种舞蹈,是用来演习战备的。如今令尹不将这种舞蹈用于战场上杀敌,却在一个未亡人的宫室旁表演,不是很奇怪吗!”侍从将这番话告诉了子元。子元感叹道:“妇人尚且不忘争战杀敌,我反倒忘了!”
钢铁直男子元认为息妫不接受他,是因为他没像哥哥楚文王一样在战场上展露英雄气概,为了让嫂嫂看看自己的本事。于是在公元前666年,子元亲率600辆战车出征攻打郑国,这也就成了郑国之后噩梦的开始。
楚国攻打郑国,这在当时的霸主齐桓公看来,这是南蛮要入侵啊,于是齐桓公决定援助郑国。具体的操作就是会盟,楚国不停地打郑国,齐桓公就不停地开会。
到了公元前657年,楚国再次攻打郑国,郑文公终于受不了,想向楚国求和。大臣孔叔劝谏道:“霸主齐桓公正在为我们不停地奔波,我们现在背叛他是不是不太好啊!”于是郑文公又坚持继续对抗楚国。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左传》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因夫人蔡姬另嫁他人而迁怒蔡国,组织起了八国联军攻打蔡国,蔡国溃败。齐桓公大手一挥,兵锋直指楚国,接下来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楚为避齐锋芒,派大夫屈完与齐桓公讲和,齐桓公也看到了楚国强大,无隙可乘,随即与楚国在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楚国暂时停止北扩中原的步伐,恢复向周王室进贡,齐桓公也带领联军撤退了。
此后郑国重新倒向齐国,楚国也不再进攻郑国,郑国的危机暂时解除了。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欲废长立幼,废除太子郑,重立宠爱的惠后所生的王子带为太子。太子郑请求齐桓公帮忙,齐桓公当即表示拥戴太子郑,于是在五月召集诸侯齐聚首止,召开首止会盟,向天下诸侯表示拥立太子郑的决心。
周惠王见齐桓公拥戴太子郑,心中很是不悦,便与太宰周公孔商议,写密信给郑文公:“子姑纳于楚,吾使晋佐子,可以少安。”“你去找楚国帮忙,我去说服晋国,我们不和齐国会盟。”郑文公一想,周王室、晋、楚都站在我们这边,这样的阵容不比齐桓公豪华吗?于是欣然同意。郑文公不听大夫孔叔劝阻,在首止会盟时不告而别,他认为自己一走,诸侯联盟必会解体。
齐桓公闻讯大怒,想以太子之名伐郑,被管仲劝阻:“郑国与周王室接壤,此事必有周王室内部人员操纵。郑文公一人去留,不足以阻止联盟大计,待诸侯盟誓后再商议对付郑国也不迟。”郑文公此举彻底激怒了齐桓公。
从此之后,郑国成为了政治的墙头草,在齐国和楚国间来回摇摆,当然也成了两边挨打的开始。
首止会盟刚刚结束不久,齐桓公带领诸侯联军进攻背弃同盟的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围攻齐国盟友许国来救援郑国,齐桓公不得不放弃攻打郑国,转而掉头迎战楚军。楚军见联军驰援,立刻撤出许国,在离许国不远的武城驻扎,向许国施加压力。很快,许僖公无力继续坚持,在蔡穆侯的引领下向楚国投降。
两个同盟国接连退出,投入楚国阵营,这让齐桓公十分不满。于是在公元前653的春天,齐桓公再次带领诸侯联军进攻郑国。
郑文公知道,许国已经向楚国投降,楚成王无法二次上演“围许救郑”的戏码,而且楚国也不会与齐国联军硬碰硬,所以要退却联军,还是得靠自己。
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左传》
郑国大夫孔叔觉得郑国这一次是凶多吉少了,就跑去对郑文公说:“俗话说得好,'一个人如果内心缺乏坚定的意志,就不要害怕被别人羞辱。你所担忧的事情肯定会发生,担心又有什么意义呢!’如今郑国既没有实力强硬对抗齐国联军,又不肯向齐桓公示弱妥协,这是陷入危亡的原因。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请君主向齐国屈服以挽救社稷。”
这一年的夏天,郑文公将申侯处死,把郑国投靠楚国的缘由全都推到申侯身上,以此来平息齐桓公的怒火。原来申侯出身楚国贵族,是楚文王的宠臣,后投奔郑国被重用。而郑国背弃齐国倒向楚国,负责从中联络的也正是申侯。
齐桓公当然明白,一个小小的申侯,根本左右不了郑国的政治方向,郑文公不过是找了个替罪羊而已。然而郑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不管齐桓公有多愤怒,也必须给郑文公一个台阶下。否则,万一把郑国逼急了,干脆全面倒向楚国,齐桓公的联盟就将面对更强大的楚国联盟了。
权衡利弊之后,齐桓公选择从郑国撤军。最终在公元前653年,郑国又重新和齐国会盟。
同年秋天,郑文公的儿子华参加了齐桓公组织的宁母会盟。公子华就对齐桓公说:“其实在郑国内是三大家族是在和您作对,您帮我去除掉他们,以后我即位了,郑国就全听您的。”齐桓公刚想答应,被管仲制止:“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天子会盟本为推崇君主美德而召集天下诸侯,如今会盟中竟让奸邪之徒混在其中,这如何为后世子孙树立典范?"最终齐桓公拒绝了太子华。
公元前644年,郑文公得知太子华企图借助齐桓公的势力夺取君位,下令杀死太子华。此时郑文公已经有五个儿子先后获罪而死,一怒之下,郑文公就将自己的儿子们全部驱逐,当年晋国的晋献公也干过这事,结果导致晋国十一个世家大族崛起,而郑文公此举也导致郑国的七个家族崛起。
公元前642年,霸主齐桓公刚刚去世,郑文公就去朝见了楚国。
公元前639年,宋、楚在盂地会盟,楚成王在会上抓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宋襄公,原本打算以此为筹码威胁宋国归附楚国。然而,宋国司马子鱼坚决反对归附楚国,并强硬表示宋国已另立新君,宋襄公失去了作为人质的威胁,这让楚成王十分惊讶,最终决定释放宋襄公。
到了第二年,郑文公再去朝见楚国,对霸主地位充满执念的宋襄公非常生气。宋襄公一心想要成为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任霸主,现在发现楚国也想当霸主,而且有一个领头背叛齐国的小弟——郑国,并且郑国还投靠了楚国,宋襄公决定拿郑国开刀,发兵攻打郑国。
之后楚国援救郑国,爆发了著名的泓水之战。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著名的《子鱼论战》,宋襄公不肯击其半渡,宋军大败。本来就浮于表面的宋国霸权至此彻底灰飞烟灭。这段时间,郑国对楚国还是很忠心的,甚至郑文公所娶的夫人都是楚国女子,此时的郑文公内心已开始憧憬和楚国共同称霸的梦想了。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狼狈不堪的逃亡公子路过郑国,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晋文公重耳。郑文公对这个落魄的公子甚是无礼,地位不同就决定了格局不同,郑文公的老大楚成王对重耳倒是非常重视,以礼相待,甚至还把他送去了更能帮助他的秦国,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顺利回国即位。
而这也彻底改变了郑国的命运。
2. 重耳流亡,郑文公无礼
这一切要从公子重耳开始流亡说起。
骊姬之乱后,公子重耳被迫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回国即位。
第一站:翟(狄)国
重耳与狐偃、赵衰(cuī)、颠颉、魏犨、胥臣等人一起流亡到翟国,此时翟人正在和赤狄廧咎如(qiáng gāo rú)打仗并俘获两个姑娘,翟人便把这两个姑娘送给了重耳。重耳娶了妹妹季隗(Wěi),生了伯鲦(tiáo)和叔刘。把姐姐叔隗赐给了赵衰,生了赵盾。
公元前651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大夫荀息为托孤之臣,扶立公子奚齐即位,骊姬为国母。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发动政变,把幼主奚齐刺死在晋献公的灵堂上。之后荀息又立少骊姬的儿子卓子为晋君,里克等人又弑杀了卓子,将骊姬活活鞭死,并派狐偃之兄狐毛到翟国迎接公子重耳,打算拥立他。
重耳辞谢道:“我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父亲逝世后又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我怎么敢回国即位,你们还是改立其他公子吧。”于是里克派人到梁国去迎接公子夷吾,夷吾的谋臣吕省、郤芮认为晋国国内还有其他公子,现在反而寻找流亡在外的夷吾,难以令人信服。于是建议以河西之地换取秦国的支持,并允诺夷吾为君之后以汾阳之邑赐予里克,让其作为内应。
公元前650年,夷吾即位,史称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违背了给秦国及里克的约定,又杀死了邳郑父与七舆大夫。晋国民众认为惠公言而无信,所以对他都不顺服。
公元前644年,晋惠公害怕晋国民众依附公子重耳,就派勃鞮追杀重耳。此时已经在翟国居住了十二年的重耳闻讯就与赵衰等人商量说:“齐桓公有志称霸,体恤诸侯。现在管仲、隰朋去世,需要贤能的人辅佐,我们为何不前往呢?”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
第二站:卫国
离开翟国后,重耳带着赵衰、狐偃、介子推等随从赶路。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一路上历经了无数的艰辛。当他们途经卫国时,本以为会得到卫国国君的帮助和支持,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卫国国君卫文公目光短浅,看到重耳只是一个落魄公子,认为他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便对他十分冷淡,甚至拒绝接见他。重耳和他的随从们在卫国都城的城门外苦苦等待了许久,却始终没有得到卫文公的召见。他们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重耳一行只得继续前行,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时,重耳饿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向沿途的百姓乞讨。农夫们看到重耳一行人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样子,知道他们是落难之人。其中一个农夫不但没有给予他们帮助,反而捡起一块土块,嬉笑着递给重耳,讥讽道:“给,吃吧!”重耳大怒,他举起鞭子,想要狠狠地教训这个农夫。
狐偃急忙上前拦住了重耳。他笑着对重耳说:“公子,土象征土地,这意味着上天要把土地赏赐给您,您应该行礼接受它。”于是重耳强忍怒火,郑重地接过土块,将其收了起来。虽然心有不甘,但重耳还是强忍着饥饿和屈辱,继续前行。
第三站:齐国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以厚礼招待他,并把宗室之女齐姜嫁给他,赠送他大量金银珠宝。重耳心满意足,在齐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五公子争位,齐国大乱。诸侯的军队多次来犯,齐国内忧外患,霸权不在。此时重耳已经在齐国住了五年,开始沉迷于这种安逸的生活,忘记了自己的复国大业。
一天,赵衰、狐偃就在一棵桑树下商量离开齐国之事,齐姜的侍女在桑树上偷听到他们的密谈,并告诉了齐姜。齐姜杀死了侍女,劝告重耳赶快离开齐国。
重耳却说:“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齐姜见重耳如此执迷不悟,便与狐偃等人趁着重耳喝醉的时候,“醉而载之以行”,将他抬上了马车,然后驾车离开了齐国。
重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齐国,他顿时大怒。他拿起长戈,想要杀死狐偃,以泄心头之恨。狐偃说:“如果杀了我能成全您的大业,我情愿去死。”重耳说:“如果大事不成,我就吃你这个舅舅的肉!”狐偃笑说:“要是大事不成,我的肉又腥又臊,怎么值得你吃!”重耳平息了怒火,继续前行。
第四站:曹国
重耳到了曹国,曹共公对他无礼。曹共公听闻重耳的肋骨与众不同,是连成一片的,便对重耳的身体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竟然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偷偷地躲在一旁偷窥,想要亲眼看看重耳的骈肋。曹共公这种无礼的行为,让重耳感到无比的愤怒和羞辱。
曹国大夫僖负羁说:“晋公子重耳贤明能干,与我们又同是姬姓,穷困中路过我国,您不能对他这般无礼。”曹共公不听。大夫僖负羁与妻子独具慧眼,私下给重耳送去食物,并把一块璧玉放在食物下面。重耳接受了食物,把璧玉还给僖负羁,既表示感谢又不失礼节。
第五站:宋国
公元前638年,重耳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宋襄公刚刚被楚军打败,在泓水之战中负伤,听说重耳贤明,就按国礼接待了他。宋国司马公孙固与狐偃关系很好,就对重耳说:”宋国是小国,又刚吃败仗,不足以帮你们回国,你们还是到大国去吧。”宋襄公赠送给重耳八十匹马,以表达自己对重耳的支持和敬意。重耳对宋襄公的慷慨相助十分感激,虽然这些马匹对于他的复国大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宋襄公的这份情谊,却让重耳在这艰难的流亡岁月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第五站:郑国
过郑,郑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 。”文公弗听。
——《史记》
重耳离开宋国途经郑国,郑文公认为重耳只是一个流亡的公子,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不值得以礼相待。郑文公的弟弟叔詹劝谏说:“重耳贤能,且与郑国同为姬姓宗族,如今虽穷途末路流亡到我们国家,我们不可怠慢。”郑文公反驳道:“从诸侯国中逃亡的公子经过我国的太多了,怎么能都按礼仪去接待呢!”叔詹直言:“若不以礼相待,不如直接杀了他;若不杀他,待他返晋掌权,以后必将成为郑国大患。”
郑文公听了叔瞻的话,觉得他的建议过于极端,没有采纳。就这样,重耳在郑国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帮助,而且差点招来杀身之祸。
第六战:楚国
重耳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国是当时南方的大国,国力强盛,楚成王雄心勃勃,一心想要称霸中原。当楚成王得知重耳来到楚国后,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与晋国建立联系的好机会,于是以诸侯的礼节迎接重耳,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宴会。
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
——《史记》
楚成王隆重地招待了重耳,重耳十分谦恭。在宴席上,楚成王说:“如果您将来回到晋国,您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君王都富富有余,我实在不知道该拿什么报答您。”楚成王听了重耳的回答,哈哈一笑,说:“话虽如此,但你总该有所表示吧。”重耳略加思索,认真地说:“倘若托大王的福,我真能回国即位,我愿与贵国友好相处。但如果有一天,晋、楚两国兵戎相见,我将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作为对您的报答。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谅解,我们只能一决胜负了。”
重耳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楚成王的弟弟子玉,更是对重耳的话感到不满。他认为重耳出言不逊,竟敢如此与楚成王说话,实在是太狂妄了。于是,子玉愤怒地对楚成王说:“君王对待晋公子太好了,可他却如此无礼。请您下令杀了他,以免日后成为楚国的祸患。”楚成王听了子玉的话,却摇了摇头,说:“晋公子重耳品行高尚,虽然在外流亡多年,但他的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的安排。我们不能杀了他,而且他的话也并无不妥。”楚成王不仅没有听从子玉的建议,反而对重耳更加敬重。他认为重耳是一个有诚信、有远见的人,将来必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后,在秦国为人质的晋国太子圉得知晋惠公病重,悄悄离开秦国返回晋国,即位为君,是为晋怀公。
第七站:秦国
秦穆公得知太子圉不告而别,大怒。秦穆公听说重耳住在楚国,于是派人前往楚国,邀请重耳前往秦国,商议复国之事。
公元前637年秋,重耳来到了秦国,秦穆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太子圉的妻子(怀嬴、文嬴等)也在其中。
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史记》
重耳不打算接受太子圉之妻,司空季子(胥臣)劝说道:“我们准备借助秦国的军队讨伐晋惠公,何必在意他曾经的妻子呢!况且接受这场婚事是为了缔结与秦国的姻亲关系,从而争取回国即位的机会。您现在却拘泥于细枝末节的礼教,难道要忘记流亡在外的大耻辱吗?“重耳于是接受了。
秦穆公十分高兴,亲自与重耳宴饮。赵衰对秦穆公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
公元前 636 年,一切准备就绪。秦穆公亲自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在秦军的护送下,重耳率领着他的随从们渡过黄河,踏上了晋国的土地。晋怀公得知重耳回国的消息后,惊恐万分。他急忙调集军队,试图阻止重耳的前进。然而,晋怀公的统治早已失去了民心,他的军队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当重耳的军队与晋怀公的军队相遇时,晋怀公的军队纷纷倒戈,加入了重耳的阵营。
重耳顺利地进入了晋国的都城曲沃。在曲沃,重耳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正式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至此,重耳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终于画上了句号。他从一个落魄的公子,历经磨难,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3. 平定王子带之乱,晋文公获赏南阳土地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刚刚即位,周天子这边也出了个争夺王位的大事。
周襄王发觉王后隗氏(狄人)与弟弟王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同年秋天,王子带率领狄人的军队进攻周王室,周军大败。王子带自立为王,与隗氏住在温地(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周襄王仓皇出逃,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并昭告天下诸侯勤王救驾。
公元前635年春天,秦穆公率军到达黄河岸边,准备发兵勤王。
此时晋文公刚刚回国即位,晋国经历大乱后,政局不隐,国力衰弱,晋文公对勤王事宜迟疑不决。狐偃却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远见卓识,意识到这是晋国成为诸侯盟主的天赐良机。当时,整个局势对晋国极为不利:
南方的楚国,自楚成王继位后,不断向北方扩张领土。齐、楚召陵之盟,楚国虽然暂时停止了北上的脚步。但随着齐桓公的去世,楚国加紧了北上的步伐,大有继齐桓公之后而称霸中原之势;西边的秦国也不偏安于边陲,一直在觊觎晋国的领土。
狐偃心里明白,只有南阻强楚,西扼悍秦,才能入主中原。而此时的晋国积贫积弱,国力维艰,在经济、军事方面尚无力与秦、楚抗衡。因此,必须在政治上取得诸侯的信任,提高晋国的威望。而且周王室同晋宗室有名义上的宗法关系,不救则失之于义。
“继父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
——《左传》
狐偃力劝文公:“继承先君的宏图大业,通过武功建立基业,开拓疆土安定边境,关键就在此时啊!”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在狐偃的建议下,抢先发兵救援周襄王,杀王子带于隰城(今山西隰县及周边一带),迎接周襄王回到都城洛阳。
对夺得勤王首功的晋文公,周襄王自然是感激不尽,设宴款待晋文公,并把将樊、温、原和攒茅之地赏赐给晋国,于是晋国就和郑国接壤了。
图片
▲ 周襄王为了答谢晋文公,将南阳的土地赏赐给了晋国,晋国就和郑国接壤了 ©惟真坊
就这样尊王大旗从齐桓公手里传递到了晋文公,而晋文公也取代齐桓公成为新一代霸主。
4. 城濮之战,文公称霸
在晋文公的不懈努力下,晋国的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了中原地区的强国之一。然而,此时的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也在不断地向北扩张势力,企图称霸中原。楚国的野心与晋国的利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公元前633年4月,晋文公即位第四年,雄心勃勃的南方霸主楚成王,率领陈、蔡、郑等国联军,围攻江河日下的宋国,宋成公派人向晋国求救。
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即位的第五年,为了救援宋国,晋国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出动三军进攻曹、卫两国。晋文公任命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
曹、卫两国本是小国,很快就被晋国大军顺利拿下,晋文公也着实报了当年之仇。为了刺激围攻宋国的楚军,晋文公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楚成王见失去曹、卫两个北方的盟国支援,果然撤军回国。
楚国令尹子玉对忘恩负义的晋文公非常不满,劝说楚成王讨伐晋军。楚成王说:“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历经磨难才登上国君之位,上承天意下得民心,不可与之为敌。”子玉仍然坚持己见,执意要与晋军决战。楚成王有些恼怒,便只派给他少部分兵力,自己率领主力撤回楚国。
子玉以有限的兵力组建左、中、右三军,准备北上与晋国对阵。以若敖氏家族的私属精锐部队统率中军,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国的附属国郑、许居左军,陈、蔡居右军。
子玉准备先礼后兵,便派使者宛春通报晋国,要求晋国恢复曹、卫两国君位,退还两国的土地,楚国才解除宋国的围困。在狐偃的建议下,晋文公断然拒绝楚军的要求,并扣押宛春激怒子玉。同时在私下与曹、卫两国达成协议,同意退还土地,恢复两国国君之位。曹、卫两国自然同意,便宣布与楚国断绝关系,转而同晋国结盟。
子玉听闻大怒,率军舍弃宋国,气势汹汹地向晋军扑来。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自率领军队,并联合秦、齐、宋等国的军队,与楚国及其盟国的军队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图片
▲ 城濮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战争初期,晋文公为了实现当年对楚成王的承诺,同时也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迷惑敌人,命令晋军主动“退避三舍”,向后撤退了九十里。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晋文公的诚信和大度,也赢得了各国的赞誉和支持,使得晋军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地位。
楚军统帅子玉,是一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人。他见晋军后退,以为晋军胆怯,便不顾楚成王的告诫,执意率军追击。晋军则利用楚军的轻敌心理,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晋军下军佐将胥臣用虎皮蒙在马背上,首先向楚军的右翼—— 陈、蔡联军发起攻击。陈、蔡联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老虎来了,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窜。楚军的右翼很快就被晋军攻破。
楚子玉、子上见自己的右军溃败,怒不可遏,并未理会陈、蔡右翼军的溃败,指挥中军和左军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见状,晋国大将狐毛率领上军假装向后退败,下军栾枝也率领军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伪装后退,引诱楚军进攻。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急忙令楚左军追击。
等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顺利进入了晋军的埋伏圈,先轸、郤溱率中军,狐毛、狐偃率上军,一起围攻楚左军,楚左军寡不敌众、大败。楚军的中军见左右两翼都被击败,士气大挫,也纷纷溃逃。
子玉见左、右军皆败,不得不下令中军停止进攻,收拾残兵败将,退出战场,向南逃回楚国。被楚成王责备,羞愧自尽。
图片
▲ 城濮之战示意 ©惟真坊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楚国北进锋芒受挫,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
晋军进入郑国衡雍(河南原阳县西,当时在黄河南岸),并在践土(距衡雍较近,当时亦在黄河南岸,在河南花园口黄河北岸)修筑王的行宫,向周襄王献俘。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并给了晋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tè)”的任务,晋国拥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尚方宝剑”。晋文公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
图片
▲ 践土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楚国战败,之前依附于楚国的中原诸侯,如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回归中原集团,听从晋国的领导。
带头大哥楚国倒了,郑国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5. 晋秦伐郑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即位的第七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共同讨伐郑国。
晋文公之所以要对郑国下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年流亡逃难时投奔郑国,郑文公相当无礼,大夫叔瞻甚至建议要杀死重耳。幸亏郑文公没有理睬叔瞻的劝告,否则就没有以后的晋文公了。
二是,郑国一直是楚国的盟国,大力协助楚国北上称霸中原。当年在泓水之战帮助楚国大败宋襄公,后来在城濮之战中同样作为楚国的盟友,共同对付晋国。为此,晋文公一直对郑国耿耿于怀,想狠狠教训一下这个南方楚国的中原帮凶。
新仇旧怨加到一块,开启了《烛之武退秦师》篇章。
1
晋侯、秦伯围郑。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秦穆公带领军队包围了郑国。
[注释] 郑:指郑的国都新郑。
春秋时期对各诸侯国国君的爵位称呼是非常严格的。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既可以作为爵位,也可以作为尊称。天子所封诸侯的爵位一国只有一种,但是天子允许各诸侯在国内称公。例如我们经常见到晋文公、秦穆公等称呼,此处的”公“并不是爵位,而是尊称。在诸侯国内,国君无论爵位如何都可以被尊称为公。诸侯生前皆以爵位称呼,死后皆以公称呼,即使是男爵,五等爵位中最低的一等,也称公。比如许国国君姜新臣,爵位是男爵,生前称许男,死后称为许穆公。
一个称谓为什么要分生前和生后呢?周制,为王事而死,葬制升爵两级。什么叫王事?为王前驱征伐也。许男曾参与八国联军伐蔡;齐桓公有王授彤弓;秦穆公兼并西戎十二国,拓地千里,巩固了周王室西部边疆,更打破了戎狄对中原的长期威胁,周襄王为特赐金鼓以示“代天子征伐”。
那如何区分是爵位还是尊称呢?例如这里的晋侯、秦伯,有时也称晋文公、秦穆公,又是侯,又是伯,又是公的。如果是爵位就俩字,国+爵位,比如晋侯、秦伯,这里的侯、伯就是爵位,可以看出晋国的爵位高于秦国。如果是三个字,比如晋文公、秦穆公,这里的公就不是爵位,而是尊称,中间的字是谥号。
图片
▲ 晋文公、秦穆公带军队包围了郑国国都新郑 ©惟真坊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在依附晋国的同时背叛晋国,暗中勾结楚国。
[注释] 以:因为。“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贰:有二心,背叛。于楚:指依附于楚国。
前面说过重耳流亡的经历,其中有三个国家得罪了重耳,分别是卫国、曹国和郑国。其中曹共公最过分,偷看重耳洗澡,所以晋文公先收拾他。卫国和曹国临近且交好,顺道一起收拾了,那都是城濮之战时的事了。现在轮到郑国了,“且郑国贰心于楚国”,这才是晋国攻打郑国的主要原因。
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①此时的秦国和晋国是同盟,公元前635年,晋国曾帮助秦国攻占了秦、楚之间的鄀国。
图片
▲ 鄀国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②楚国自称蛮夷,向来不尊重周王室,而且一直往中原方向扩张势力,是当时中原诸国天然的敌人。城濮之战正是因为楚国攻打宋国,晋国讨伐亲楚的曹国和卫国以救援宋国引起的。
其实秦国和楚国在西方也有冲突,秦国来并不完全是为了帮助晋文公报仇,也正是因为秦国这次帮助晋国的出发点不单纯,所以才会在后面被烛之武离间。
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注释] 两个军都是驻扎的意思。氾南:氾水之南。
图片
▲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惟真坊
注意这里的氾南是指氾水之南,也就是东氾,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历史上还有一个南氾,位于今河南省襄城县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出适郑,处于氾南”。
氾南位于郑国都城新郑东部,函陵在新郑西北。秦、晋两军分别驻扎郑国东西两侧,形成 “夹击之势” ,彻底包围郑国都城新郑,阻止郑国向东突围或求援。氾水是古代重要水道,秦军扼守氾南可阻断郑国与东方诸侯(如宋、卫)的联系,同时保护秦军后勤补给线。氾水之南地势开阔,背靠水道。若战局不利或需撤退,秦军可快速沿水路东退。
晋军在函陵(西北)主攻,秦军在氾南(东侧)策应,既能分割郑国兵力,又防止晋军独吞战果。秦、晋两国虽为盟友,但存在利益竞争,秦国想向东扩张却被晋国阻挡。分兵驻扎既能协作,又避免两军混营引发摩擦。这一布局最终被烛之武利用,成为瓦解秦、晋联盟的突破口。
秦、晋联军攻打郑国有两个原因:一是“无礼于晋”,二是“且贰于楚”。但这两个原因跟秦国关系并不大。因此郑国还是有一线生机的,郑国的生机在于能否说服秦国不要去攻打郑国。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在旦夕,如果您能让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晋联军一定会撤退。”
[注释] 使:派遣。师:指秦、晋联军。
佚之狐这个人在《左传》中仅出现了这一次,应该是郑国大夫。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说明佚之狐有识人之明。而且佚之狐非常敏锐地察觉到秦军没有攻打郑国的理由,派出的使者只能去说服秦军,他已经定了大的战略方向,他是烛之武退秦师的战略制定者。
那为什么佚之狐不自己去而要推荐烛之武呢?可能是觉得自己去的话成功的几率不大,想要劝退秦军,需要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出马,而这个人就是烛之武。在此之前,史书未出现过烛之武此人。烛并不是他的姓,烛是当时的一个地方,之就是的,烛之武就是烛地的一个叫武的人,现在的烛姓就是从烛之武来的。
可以看出,烛之武的身份其实是非常低微的,因为春秋时期有姓的,往往都是君主的后代或贵族,比如姬姓、姜姓等,而介绍烛之武时,并没讲他的姓和氏。
公从之。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臣年轻的时候,尚且比不过别人,现在老了,更加没能力了,不能做什么事情了。”
烛之武在这篇文章前没有出现过,可以看出他不是郑国特别重要的人物。他自己也说“犹不如人”,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自谦,自己能力不如别人;第二是抱怨,自己待遇不如别人,没有受到重视。小说《东周列国志》里说他是圉正,就是养马的,弼马温。至于佚之狐为什么认识他,又为什么笃定他能退敌,就不得而知了。烛之武说“自己老了,现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或许是他真的不想参与国家大事,又或者是想等着郑文公拿出诚意来。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的重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请求您,这是寡人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注释] 子:先秦时期对男子的尊称。是:这。
做领导的先道歉了,给了烛之武面子,也给了佚之狐面子。接着话锋一转:“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郑文公这句话其实略有威胁的意味:“如果我们郑国完蛋了,你就是亡国之臣,你们家也会遭殃。”
但是烛之武这样的小人物,估计还入不了秦、晋联军的眼,所以后面是否还开具了其他条件,也不得而知。总之,烛之武答应了。
许之。
烛之武答应了。
3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
在晚上,趁着夜色,用绳子把他从城墙上放下去,见到了秦穆公。
[注释] 夜: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
烛之武特意选择在晚上见秦穆公,说明这件事情非常机密,主要是怕被晋国人知道。晋国和秦国驻军的地方不同,不能大张旗鼓地出去,所以在晚上夜缒而出。
为什么不开城门直接走出去呢?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郑国的形势非常危急了,晋军和秦军已经把郑国团团围住了,不敢开城门,城门一旦打开,军队就冲进来了。
关于缒城而出,让我想起了袁崇焕。1629年,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回援北京,抵御皇太极进攻。崇祯以“议军饷”为由召其入城议事。袁崇焕抵达北京广渠门后,城门紧闭未开。守城官员奉旨用吊篮将其缒上城墙,才得以见到崇祯皇帝。崇祯对袁崇焕已生疑心,吊篮缒将这一非常规程序,浓缩了君权与将权的致命冲突,也从侧面说明了被围城墙内的君臣危急恐惧心理。
秦穆公看来是在前线指挥作战呢,如果他在氾南,两个地方隔着80公里,大小伙子骑马一晚上也到不了,别说一老头子走路了。而且去面见秦穆公的过程可能也不是非常从容,一个来历不明的老头子,从城头上被缒下来,一看就很可疑,说不定先被秦国的士兵抓住来个五花大绑。前面说了秦穆公本来出兵郑国目的就不单纯,见到了晚上从郑国城池里吊出来一个人,秦穆公心知肚明,这人肯定是来劝我不要打郑国或者是来求救的,此时的秦穆公心里或许是有的抵触的,但还是接见了这个来历不明的老头子。
此时的烛之武首要任务是瓦解秦穆公的防备之心。但烛之武反其道而行之,你以为我是来劝你不要灭掉郑国的,结果烛之武第一句就是:“郑国知道自己死定了!”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说:“秦、晋联军包围了新郑,郑国人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
[注释] 既:已经。
将亡国之人,有什么可说的呢。烛之武首先要消除秦穆公的防备之心,后面谈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基于秦国利益来讲的,而不是基于郑国利益。烛之武深知劝说秦穆公时,要去分析对秦国的利益和弊端。
接下来就是从正反两方面谈起,如果晋国把郑国灭亡了,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如果晋国不灭亡郑国,对秦国又有什么好处。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我们哪敢您亲自动手?如果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利,您赶紧派兵来攻打我们,我们郑国不反抗。
[注释] 亡:使郑国灭亡。有益于君:于君有益。敢:谦辞,岂敢、冒昧。以:用。后面省略了之,代指“亡郑”之事。烦:劳烦。执事:字面指办事官员,此处是外交辞令中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
烛之武说的非常谦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不需要您亲自动手,我们直接投降,不反抗。烛之武以退为进,既避免直接激怒对方,又用敬语包裹质疑,礼貌中暗含反抗。烛之武是在暗示秦穆公:灭掉郑国对秦国真的有好处吗?其实也在提醒秦穆公:既然没有好处,秦国为什么要参与这场围攻郑国的战斗?
晋国在黄河的北部,秦国在黄河西部,秦晋争夺的地盘主要有方面:一块是河西之地,还有就是争夺进入中原的机会。秦国联合晋国攻打郑国,目的之一就是想着有没有可能打下郑国后,瓜分一些土地,在中原地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为以后入驻中原做一个小跳板,相当于先弄一块飞地放在那。显然秦穆公只是有这个想法,并没有深思熟虑。于是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点心思,开始给他分析。灭掉郑国到底有没有好处呢?值不值得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其他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境,您知道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注释] 鄙:边境,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远:远方的国家。以鄙远: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境。
秦国并不是和郑国接壤的,中间还有晋国。如果秦、晋瓜分郑国土地,那么这块土地对秦国来说就是飞地,中间隔着晋国呢。飞地既然无法控制,以后肯定都是晋国的地盘。此时秦、晋的关系又非常微妙,秦、晋都有称霸的野心和能力,又是邻国,时有摩擦。晋文公先一步称霸,估计已经让秦穆公不爽了,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动手。后面晋文公一死,秦穆公就开始搞事情了。
图片
▲ 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焉用亡郑以陪(péi)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何必用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领土呢?邻国的实力增强,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
[注释] 陪:增加。邻:指晋国。
关于陪的读音有两种说法:一是读péi,增加的意思。二是读bèi,陪通倍,成倍增加。《说文解字》:“陪,重土也。”陪字的本义是“重叠的土堆”,陪字本来就有增加的意思,不必通假。
真正触动到了秦穆公的就是“邻之厚,君之薄也”。灭亡郑国最大的受益者是晋国。晋国离郑国更近,郑国灭亡了,晋国的地盘会得到极大的扩充。
晋国的实力增强,你的实力没动,相对来说你的实力就弱了。秦穆公出军之前可能就是想着打下郑国,分一些土地就行了。事实上,秦国得到一份土地,而秦国的对手晋国却得到了三份土地,相当于你什么都没得到,晋国白白多得两份土地,这才是背后的逻辑,这也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重点。
烛之武懂得相对论,这是说灭亡郑国的坏处,然后再说存留郑国的好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来说哪怕没有太大的好处,总没有坏处吧。
[注释] 舍:放弃。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节。共通供,供给。
秦国在最西边,想要征伐中原,只能向东扩张,烛之武说如果不灭亡郑国,而把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也就是现在的接待站、办事处。行李是外交使节,秦国要派使者觐见周天子,或者跟东方各国交流,主要还是往东走,但秦国在东边没有任何办事处,这个时候留存郑国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烛之武告诉秦穆公:郑国可以成为秦国在东边的办事处。
“君亦无所害”。哪怕没有很大的好处,但总不会有坏处吧。但如果我们郑国直接被晋国灭亡的话,对秦国来说直接就是实力上的削弱。您秦国使节来往各国,我们供应所需的食宿、车马,对您不也没有坏处吗?何止没有坏处,简直好处不要太多。东道主这个词现在还在用,泛称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
其实烛之武讲到这里已经说动了秦穆公,可以退兵了,但烛之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烛之武不仅想要秦穆公退兵,更想要瓦解晋国和秦国的联盟。
怎么瓦解?就是拉仇恨、翻旧帐。
烛之武说完了秦和郑,接着再说晋。
且君尝为(wè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再说您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护送他回国即位,他也曾答应把焦、瑕等地送给您,作为回报。可是等您护送晋惠公回国后,他在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开始修筑城墙防御工事,晋国国君做的这些背信弃义的事情,给秦国造成了多次重大损失,这些您都是知道的。
[注释] 为(wèi):给予。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瑕:地名,就是《阴饴甥对秦伯》中阴饴甥的封地,阴饴甥也叫瑕吕饴甥。朝:在早上。设版:构筑军事工事。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朝……夕:指代中间的时间非常快。《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朝夕形容短时间。朝与夕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晋惠公行为之急切与无耻。
这里说的是晋惠公的事情了,《阴饴甥对秦伯》一文详细地介绍过他,他是晋文公重耳的弟弟。
骊姬之乱后,公子夷吾逃亡至秦、晋之间的梁国。大夫荀息先后扶立骊姬和少姬的儿子奚齐和卓子即位,被大臣里克诛杀,晋国君位空缺。此时身在梁国的夷吾想回来即位,夷吾向大夫里克承诺:如果能帮助他回国即位,即位后把“汾阳之田百万”封给他;向大夫丕郑承诺:若能助其回国即位,把“负蔡之田七十万”封赏给他;同时夷吾向秦穆公承诺:若能派军助其回国即位,即位后将“河外列城五”(就是本文所说的焦、瑕等地)割让给秦国。
图片
▲ 焦、瑕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公元前651年,夷吾在秦穆公军事支持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但即位后的晋惠公拒绝兑现之前的承诺,背信弃义,拒绝割让河西五城给秦国,并开始修筑防御工事,防备秦国。这就是本文说的“朝济而夕设版焉”。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
——《史记》
之后晋惠公诛杀大臣里克,频繁清洗异己,诛杀了七舆大夫。并派寺人披追杀哥哥重耳(晋文公)、压制卿族势力,国内部矛盾加剧,引发国人不满。
公元前647年,晋国闹饥荒,晋惠公向秦国借粮。秦穆公不计前嫌,援助晋国,运粮船队规模空前,史称“泛舟之役”,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内河运输。
公元前646年,秦国闹饥荒,秦穆公向晋国买粮,晋惠公拒施援手,并趁机攻打秦国。
公元前645年,秦国度过饥荒后,秦穆公亲征晋国,史称“韩原之战”。晋国三战三败,晋惠公被秦国给俘虏了。
晋惠公不靠谱,但是晋国大臣还是忠心耿耿,全都披散着头发跟着秦军队伍走。后大夫阴饴甥面见秦穆公,晋国被迫割让河西之地,并以太子圉为质,加上晋惠公的姐姐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带着儿子、女儿穿着孝服向秦穆公求情。秦穆公这才释放了晋惠公。
图片
▲ 晋惠公大事记 ©惟真坊
这些都是晋惠公干的不地道的事,秦穆公是心知肚明的。
晋国人当年干了很多对不起秦国的事,但那是晋惠公干的,不是现任的国君晋文公干的。没关系!烛之武想要离间的是晋国和秦国的关系,所以他有意识地模糊了这一点。
秦穆公为什么始终觊觎焦、瑕地区?
秦穆公对焦、瑕地区的执念,本质是秦国要突破地理囚笼、争夺中原霸权。这一执念贯穿秦穆公的执政生涯,根源在于焦、瑕对秦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秦国坐拥关中平原,但东有黄河天堑,东南有崤山山脉,被晋国死死封在西部。穿越崤山的崤函古道(今河南陕县至潼关段)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唯一陆路,而焦、瑕二邑正卡在古道东出口。晋国控制焦、瑕二邑,相当于在崤函古道出口焊死铁门,秦军每次东出都面临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绝境。
瑕邑临近茅津渡,控制着黄河渡口,秦若得瑕邑,可依托渡口快速运兵河东,进入晋国腹地。晋国守住瑕邑,则随时可渡河西击秦国渭南平原。
图片
▲ 茅津渡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若控制焦、瑕二邑,秦国一可向东出兵的同时在瑕邑茅津渡渡河,东西夹击晋国,瓦解晋国河东防线。二可掌控中原门户(郑、卫、宋等),取代晋国成为新任霸主。此外,焦、瑕二邑位于黄河金三角,农耕发达,盐铁贸易路线也途经此地。
公元前651年,公子夷吾为了回国夺位,向秦穆公求援,承诺 “割让河外五城”。结果晋惠公即位后,背信弃义,反在焦、瑕二邑 “朝济而夕设版”,成为秦国举国大耻。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愤而伐晋,虽俘晋惠公,迫使其割让河西之地,但焦、瑕二邑仍在晋国手里。
至此,秦国东出的门户彻底被晋国锁死。也正是由于焦、瑕二邑被晋国掌控,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着晋文公刚刚去世,急功冒进,绕开焦、瑕偷袭郑国,结果在崤之战中全军覆没。
公元前621年,直至秦穆公去世,焦、瑕二邑始终未被秦国占有。
焦、瑕二邑虽仅弹丸之地,却成为春秋霸权更迭的命门——得之可问鼎中原,失之则永困西陲,这正是秦穆公至死不甘的根源。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注释] 厌通餍,饱,满足。“何厌之有”即“有何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在东边将郑国开拓为自己的疆域,如果晋国还不满足的话,接下来肯定又要扩张西边的疆土。
[注释] 东封郑:东,在东边。封:疆界,这里做动词,把……作为疆界。肆:扩张。西封:此处的封是名词,疆界。
晋国现在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扩张自己的地盘。只有两个方向:一是向东,一是向西。往东扩张,就是把郑国纳入晋国的疆界。西边是谁啊?秦国。
烛之武在暗示秦穆公:晋国灭亡郑国后,就轮到秦国了。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如果不侵占秦国的土地,他们从哪里在西边取得土地呢?只有通过损害秦国的利益来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考虑。
[注释] 阙:通缺,损害。唯:谦词,希望。
烛之武说,秦国攻打郑国,其实是为将来晋国去打秦国做好准备。首先,郑国灭亡了,晋国的疆界就会得到扩充,实力就会增强,这对秦国本来就是一种威胁。其次,晋国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灭亡了郑国就会去攻打你秦国。
秦国帮晋国灭掉郑国,是在壮大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的力量。你帮助晋国,晋国肯定不会感激你的,前面已经举过例子,秦国当年对晋国可是有扶立之功的,它都反过来背叛你,出尔反尔。现在晋国又比秦国强,再加上灭亡的郑国,可谓强上加强,就更能“肆其西封”了。
烛之武的逻辑很完美,三段论。大前提:亡郑陪晋;小前提:晋长秦消;结论:亡郑就是阙秦利晋。
这就是烛之武的厉害,本来是晋国和郑国之间的矛盾,却转移成了晋国和秦国之间的矛盾,把郑国从矛盾中间剥离出来了。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结盟。
[注释] 说通悦,高兴。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干了两件事:首先,秦国跟郑国结盟,真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通话下来,本来是要打你的敌人变成了你的盟友。二是,秦国派兵驻守在郑国,帮郑国一起对抗晋国。派人驻守实际也起到了监视作用,把郑国当成傀儡政权。但不管怎么说,烛之武的一番话化解了郑国的亡国之危。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穆公还派大将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并美其名曰:帮助郑国守卫国都,就回国了。
[注释] 戍:防守。
乃还:秦军主力从郑国撤退,沿氾南(河南中牟)→ 经滑国(河南偃师)→ 过崤山(秦晋交界)→ 渡渭水流域,最终回到都城。
秦穆公为什么留下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郑国?
秦穆公在烛之武劝说后同意撤兵,却留下将领 杞子、逢孙、杨孙及部分军队“戍守”郑国,这一决策并非简单的善意援助,而是有深层的战略意图。
①维持秦、郑“友好”假象。秦军突然背弃盟友晋国撤军,以“助郑国防守”为名,可掩饰背叛晋国的尴尬,同时向郑国示好。
②为将来控制郑国埋下伏笔。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控制着东西交通要道,如虎牢关,这是春秋霸主必争之地。秦穆公派杞子等人“掌郑国北门之管”,实际是控制郑国都城城门防务。这相当于在晋国势力范围内插入一颗“战略楔子”,为日后突袭郑国创造内应条件。
③分裂晋、郑关系。秦国派军驻守郑国,表面上是保护郑国,实际是离间郑国对晋国的依附关系,促使郑国倒向秦国。
④监视中原局势。秦国派少量兵力驻守郑国是为了能持续监视中原局势。若日后晋国衰弱,秦国可联合郑国东进;若郑国内乱,可趁机吞并郑国。
秦穆公的最终目标是突破晋国封锁,称霸中原。晋国扼守崤山,秦国东出通道被锁死。控制郑国等于在晋国后院打开缺口,形成东西夹击之势。通过杞子等人渗透郑国军政,未来可策动郑国反晋,使晋国陷入两线作战。
这一布局看似精巧,实则暴露秦穆公的战略短视:一是低估了晋国的反应,晋国视郑国为核心势力范围,秦军留戍直接被晋国视为挑衅,为日后的崤之战埋下祸根。二是高估了郑国的可靠性,郑国一直奉行的是墙头草政治,烛之武退秦师只是为了求生而暂时屈服,实则对秦国充满警惕。
两年后,公元前628年,留守郑国的杞子密报秦穆公:“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都城北门的钥匙,趁夜发兵,可轻松灭郑。”郑国对秦国驻军早有戒心,故意让杞子掌管北门,制造 “郑人昏聩”的假象,此情报实为郑国故意放松戒备的陷阱,想诱导秦军劳师远征。秦军跨越崤山远征,途经晋国领土,此举必遭晋国阻击。郑国无力驱逐秦军,此举就是为了诱其主动出击,再借助晋国之力反杀秦军。
烛之武面见秦穆公时也说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穆公贪图郑国,劳师远征,结果在崤之战中全军覆没。印证了烛之武的预言——贪图郑国只会让秦国“阙秦以利晋”,一语成谶。
4
子犯请击之。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
[注释]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是晋文公的舅舅。晋文公重耳非常倚重这个舅舅,有事先找舅舅商量。子犯是他的字。
公曰:“不可”。
晋文公说:“不可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没有秦穆公的帮助,就没有我重耳的今天。我是依靠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了晋国,现在反而要攻打他,这是不仁义的;此时的秦国并没有与我们晋国开战,人家只是派人驻守在郑国,如果我们直接发起攻击,本来秦晋是盟友,现在就直接成了敌人,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秦、晋本是同盟,现在秦国因私利背弃盟约、助郑反晋,已经破坏了联盟的稳定性。如果此时再去攻打秦国,秦、晋反目将导致两国陷入长期争斗,用分裂取代团结、用混乱颠倒取代统一有序,既不明智更失道义。我们还是回去吧!
[注释]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因:依靠。敝:损害。所与:所结交的朋友,指同盟者。知通智,明智。武:指春秋时期作战时所应该遵守的道义准则。乱:分裂。整:联合,团结。其:还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我们明明是借助了秦穆公的力量才回到晋国,现在反而要攻打秦穆公,这个事情传出去的话是不仁义的,有辱我们晋国的名声。那时诸侯国君的名声是非常重要的,名声关乎你的战争是不是正义的,你是不是得人心的。对于霸主晋文公来说,名声当然是非常关键的,名正才能言顺。
“失其所与,不知。”对晋文公来说,丢掉合作伙伴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因为此时的秦穆公并没有与我们晋国开战,人家只是派人驻守在郑国,如果我们直接发起攻击,就摆明了是要跟秦国人开战了,本来秦国是晋国的盟友,现在就直接成了敌人。
“以乱易整,不武。”秦、晋本是盟国(整),现在秦国因私利背弃盟约、助郑反晋,已经破坏了联盟的稳定性(乱)。如果此时再去攻打秦国,秦、晋反目将导致两国陷入长期争斗,双方实力都会削弱(以乱易整)。秦国只是驻守在郑国并未攻打晋国,如果我们主动发起攻击,破坏了同盟,这是目光短浅丧失政治信誉的行为,不符合道义,非霸主所为。
不仁、不知、不武。不管是从仁义道德、作战理由,还是战争结果角度来看,只要我们发起攻击,这件事情的结果都是不好的,对我们晋国是不利的。可见晋文公是一个非常审时度势的人。
亦去之。
于是晋军也撤离郑国。
烛之武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直接让晋军、秦军撤退。当然首先依赖的是佚之狐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假如佚之狐一开始说派烛之武去劝晋文公退兵,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劝退晋军的。所以在努力之前要先找准方向,如果方向不对,不管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最后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
5
晋文公从大局着眼,避免了同时和秦、楚两个大国交战的情况发生。两年后,晋文公去世,虽然他在位仅仅八年,但晋国在他治下国富兵强,俨然成了一个难以撼动的巨人,在接下来的百年中,这个巨人力压秦、楚,成了时代的最强者。
本文的主角烛之武,在《左传》中第二次登场是在十八年后的鲁文公十五年,烛之武受命先行赶往晋国朝觐,为世子夷正式朝见晋侯(晋灵公)铺路。看来经此一役,他在郑国的地位确实提高了不少,但是他一人之力终究无法挽回渐去的大势,大国夹缝中的郑国,成了秦、晋、楚、齐带领各自盟友厮杀的战场。
郑国这个国家虽然是由东迁的姬姓子弟所建立,只是在这里生活的族群大多还是当年殷商的后裔。周成王在洛邑建都之时,就把部分殷商旧族们安置在郑卫之地,而殷商人历来是重视商贸活动的,因此郑国的商贸活动相对也较为发达,这也就促成了郑国人那种见利忘义、目光短浅和见风使舵的性格,面对两大强国的侵扰,郑国人推行的国策就是墙头草政治,在晋国人面前是一副嘴脸,在楚国人面前又是另外一副嘴脸。
晋文公与楚成王在城濮会战时,郑文公错误的选择与楚国结盟,加之当年晋文公作为公子在郑国流亡,郑文公无礼于晋文公,晋文公新仇旧恨一起算,频繁对郑国展开军事行动。城濮之战,晋国虽然取胜,但楚国的中军主力并没有受到消耗,楚国的最强军力依然存在,这对晋文公而言是一种威胁。晋国攻打郑国,如果向南之地有盟友驻军,可以防御楚国突袭,当然会更加有利于战局。秦国的作用即为如此,所以晋国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
同为春秋五霸的秦穆公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妇人之仁。秦穆公扶立晋惠公,又活捉过晋惠公,最后又释放了晋惠公,甚至把晋国割让给秦国的河东之地又还给了晋国,晋国在对秦穆公的外交战争中显然是完胜的。对秦穆公而言,他是有心结的,就是秦国多次帮助晋惠公、晋怀公,而他们不但不感激,却多次背信弃义,损害秦国利益。
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对秦、晋之间的关系是做过功课的。
烛之武进一步说道:“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更是诛心之说了,秦穆公允许晋国成为霸主,允许晋国东进,可是晋国要是西进的话,那就是侵犯了秦国的利益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秦穆公才会与郑国结盟,并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带着大军返回秦国了。
虽然秦军已经撤退,但是晋军还没有完全退去,无奈郑文公只得答应让之前被自己驱逐而逃跑到晋国的公子兰为太子,因为公子兰是亲晋的,晋国也算是得到了一个盟友,于是晋国撤军。
郑国由此残存,而烛之武才是那个最成功的人。
公元前628年,在位45年的郑文公去世,他送走了齐桓公、晋文公两代霸主,驱逐了自己的儿子们,开创了郑国反复无常、墙头草政治的画风,迎来了晋、楚争霸的时代。
郑文公死后,是由比较亲晋的公子兰继位,他就是郑穆公。即位后的郑穆公并没有完全亲近晋国,郑国的政治主旋律还是在晋、楚之间来回倒戈。
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财富牛配资-惠州股票配资-配资网导航-股票配资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